重庆汽车工程学会 李永钧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全年产销规模创历史新高,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千万辆。2025年,在中央“稳中求进”“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等有力政策支持下,预计汽车产业将持续发力,为国家稳经济、智能绿色转型、科技创新、产业链自立自强、开放合作等作出新的突出贡献。
一、市场走势预测
1.总体市场
展望2025年汽车市场,持谨慎乐观态度。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产品愈发多元化、产业链也将日益完善。在此基础上,预计2025年汽车市场整体稳中有进,全年销量为3250万辆左右,其中国内市场销量为2600万辆左右,增速为3%,出口为650万辆左右。2025年车市前低后高的特征明显,1季度估计负增长3%,其中1月春节因素的负增长在10%以上,由于2025年4季度由于报废更新、以旧换新政策面临退坡,新能源车的车购税减税政策面临退坡,因此2025年的4季度的增长力度估计很强。结合整个宏观形势和汽车行业发展规律等,我国汽车行业已经进入平稳增长的阶段。
首先,2024年末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经济稳定增长是稳定汽车市场的基础。其次,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增速将超过20%,其中,国内销量增长将快于总销量增速。第三,政策支持将继续为汽车市场注入活力。据测算,以旧换新政策直接带动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长超过200万辆。鉴于汽车产业在经济中的突出地位、2024年良好的政策效果,汽车大概率将继续是2025年“两新”工作的重点支持方向,2025年在政策端将继续发力。
与此同时,2025年产品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一是传统燃油车仍占据相当比例,通过嫁接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向节能、安全、智能方向发展;二是新能源汽车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或将增长20%以上;在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市场渗透率将突破50%,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将达60%。2025年,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电动汽车将成为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量中的重要力量。此外,以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产品将加速量产。尽管遇到诸多挑战,汽车产品出口仍会继续发展。不过,在高基数和种种限制因素影响下,出口增长率将下滑至10%左右。三是2025年汽车产业经济性将逐步提升,“赔本赚吆喝”行为应会得到相当程度改善。
2.细分市场预测
2.1乘用车
2025年,乘用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较为缓慢。预计2025年乘用车市场将保持约2%的增速,销量有望突破2800万辆。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资源将进一步向头部车企集中,市场淘汰赛范围不断扩大。技术创新和政策扶持将继续支撑内需,新能源乘用车渗透有望进一步加速,在整体销量中占比接近50%。此外,新能源乘用车出口也将显著增长,预计2025年出口量将达到140万辆,增速达到10%。
2.2商用车
2025年,商用车市场将进入快速爬坡期,预计销量将达到450万辆。尤其是商用车新能源车销量将突飞猛进,2025年有望达到90万辆以上,渗透率超过30%,同比增速达到80%,高于整体新能源市场增速,实现快速增长。特别是在短途、封闭场景以及新能源重卡领域。未来五年,国内市场或将形成燃油、燃气、新能源三足鼎立的格局,市场机会将从这三大板块中产生。新能源重卡销量预计渗透率突破20%,天然气重卡市场渗透率将上升到31%,全年市场需求将达到33万辆。与此同时,中国商用车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发展迅速,特别是受益于俄罗斯市场的红利,但需注意市场红利的可持续性并优化市场布局。
2.3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650万辆,增速接近30%,国内新能源渗透率将达到55%。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增程式动力车型的销量将超过800万辆,增速达到60%,在新能源整体销量中占比接近50%。此外,内需有望达到1500万辆,渗透率超55%,出口量将达到150万辆,增速达到10%。2025年,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电动汽车将成为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量中的重要力量。此外,以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产品将加速量产。
二、车市八大趋势
1.价格战继续
2024年车市价格战贯穿全年,预计2025年全年价格战仍将持续。年初已经出现明显的价格战预热信号。部分车企开始要求供应商降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为大规模价格战做准备。不过今年情况或有所不同,年末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和“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从“防止”到“综合整治”,中央对“内卷式”竞争的措辞更进一步,预计将有具体措施出台。2025年价格战将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头部企业占据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后,将寻求良性的经营模式以保持正常的现金流周转,由价格战因素驱动的增长模式逐步转换为产品力和价格的双因素增长模式,价格战转变为“技术战”和“品牌战”。头部企业价格战参与意愿的下降,价格将维持在合理区间。但尾部企业仍将以存续作为首要目标,短期内利用价格优势换取市场份额,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行。
2.智能化全面加速
展望2025年,智能化无疑是汽车行业毋庸置疑的主要方向。智能化已经进入全面加速期,2025年应是基础智能化的元年,基础智能化将进入全面覆盖的阶段,主要的车都得有一定的智能化技术或者产品上车。2024年,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的渗透率是55.7%,2025年可能会接近65%,到2027年乘用车基础智能化将普及。2024年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AI+”的元年。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改变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模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为汽车产业带来全新变革。2025年,汽车将成为人工智能最大的应用场景,从研、产、供、销、服务全流程全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从这个意义上看,2025年将是AI上车的关键之年,高速NOA功能有望进一步下探至10万元级市场,预计2025年搭载NOA功能的车型销量将达到500万~600万辆,市场渗透率将提升至30%。
3.促消费政策加大力度
预计2025年,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政策仍将延续,进一步拉动汽车消费。其中,以旧换新政策还需在车型范围上适当延伸扩大,如针对国四排放标准以下的车辆,宜推出相应补贴政策,进一步助推老旧车辆报废更新。针对新车购买,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还应加劲。新能源汽车下乡的同时,应加大在三、四线城市的推广力度。从各大城市的汽车保有量来看,限购城市汽车保有量远未到饱和的程度,还有广大三、四线城市的潜在市场,这意味着汽车消费空间依然巨大。包括北京、上海等超大级城市在内,各地应在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智慧城市建设上多花功夫(包括切实疏通城市交通堵点、停车场和设施建设方面),进而提升城市道路运输效率,有效促进汽车消费;其他潜在汽车大市场机会多多,采取多方举措鼓励汽车消费,促进汽车市场发展大有可为。
4.合资品牌趋于分化
近几年合资车企由于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的节拍上与国内市场需求出现落差,导致其在国内市场份额不断下滑,预计2025年合资品牌仍将面临严峻挑战。合资品牌的困境既是因为丧失了电动化的先机,未能抢占消费者心智,导致在燃油车市场不断萎缩时销量“自然”下滑;更是因为在智能化方面行动滞缓,无法持续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好的体验。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合资品牌将趋于分化:部分品牌在中国市场将彻底被边缘化,或者仅能维持特定细分市场的存在;而坚定信念持续加大中国市场投入,并全面拥抱本土整车和供应商合作伙伴(特别是在智能化方面),积极融入中国本土产业生态的合资品牌,将有望稳住阵脚,保持相对可观的市场份额,进而反哺海外市场而获得更大收益。
5.出口全球版图重构
预测2025年,中国乘用车出口销量有望保持10%的稳健增长,成为推动整体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更为关键的是,中国车企正加速推进海外本地化生产,在短期内将并行组装与全工艺生产两种模式,逐步突破贸易壁垒。新能源乘用车无疑将成为国产乘用车出口的核心增量引擎,而传统燃油车出口已进入相对平稳的规模平台期。面对主要区域市场日益严苛的电动汽车贸易壁垒,深度本地化生产俨然成为中国车企破局的关键战略。长远来看,中国汽车的全球版图正在悄然重构。排除美国、日本和韩国等部分国家,中国将逐步在全球主要市场形成规模化出口。其中,欧洲和独联体分别将成为新能源和燃油车的核心出口市场。与此同时,东南亚和拉美两大市场的潜力正在被逐步激活,有望在未来发展成为第二、第三大出口市场。
6.自主品牌份额有望破70%
在中国汽车市场的生态版图中,2025年或将成为自主品牌加速重构竞争格局的重要之年。新能源赛道的先发优势,正在转化为自主品牌全面突破的战略动能。预测2025年自主品牌有望将市场份额推进至70%以上,较当前增长约8个百分点,并成为车市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自主品牌在2025年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也值得关注。如比亚迪今年将挑战600万辆目标,长安汽车目标为3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00万辆),吉利汽车则将2025年销量目标定为271万辆,这些目标反映了自主品牌的积极布局和市场扩张。值得关注的是,车市竞争正在经历根本性的形态演变。未来汽车制造商的竞争格局将呈现四种主要形态:汽车制造商、生态品牌服务商、细分市场产品领先者和汽车代工商。这意味着,单一的制造能力已不再是制胜的关键。在这场产业变革中,传统车企和新势力都在积极谋求突破。益于新能源和出口两大领域的规模化增长,多数自主品牌在2025年仍将延续增长态势。
7.“一大多强”格局初显
2025年“一大多强”格局会更为明显。其中,“一大”是指比亚迪。考虑到其在新能源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优势,比亚迪依然具有降本的条件,预计2025年或继续实行降价策略。产品方面,唐L、夏、豹3等新品上市将为比亚迪带来新鲜血液,同时将补齐智能化短板,10万—15万元车型有望标配高速NOA,20万元车型实现城市NOA。智能化将成为比亚迪2025年实现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奇瑞、吉利、长安10万—40万元主流新能源市场已形成完整的产品矩阵,实现纯电动、插电混动、增程式等动力类型的全覆盖。三大车企抓住了市场发展时机,并凭借产品的高性价比、强劲的技术实力等优势,迎来新能源销量大爆发。造车新势力中,小米汽车、鸿蒙智行、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8.汽车产业加码强链补链
2025年汽车供应关系将出现变化和调整,产业正经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低碳化快速转型,由此必然带来供应链的结构性调整,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谁能掌握“四化”核心技术,谁就能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一是汽车供应链的垂直整合将进一步加剧,不仅会带动供应链关系加快向网状结构转化,还会让更有核心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愈发突出,升级成为0.5级或1.5级的供应商,持续向整车企业贴近,扩大配套规模和体量,在供应链格局动态调整中实现重新定位、谋求更适宜的零整配套关系。二是聚力打造高柔性、强韧性的生态化供应链。其中,“高柔性”强调高度的灵活性,“强韧性”强调极强的可靠性和抗压性,“生态化”则强调整供各方形成相互交织的紧密连接和高效协同,实现资源快速精准的统筹调配,提升抗风险能力,深入全球参与国际产业链建设,灵活利用全球资源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