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老兵”周亚大学毕业,分配到长安厂工艺所冲压室,从事模具设计工作。这一年,长安厂与日本铃木公司达成技贸合作协议,多方集资、调整设备、腾出厂房,边建线,边组装,第一次创业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当时,周亚所在的冲压室接到的任务,是长安微车底盘冲压模具的国产化。由于大学的专业和毕业设计正好和工作内容对口,一来就得心应手,学有所用,为此他感到非常自豪。
“我们从底盘的小结构件做起,到整个外覆盖件、侧围的100%自主研发,回忆起来,竟已是近40年前的事情了。”周亚说道。
自力更生,集中力量提高国产化率
那时,引进国外技术的理念,是“自力更生、少量引进”。这样就可以加快学习步伐和推广应用。在1985年和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工厂除了购买一些零部件供组装汽车外,在大型覆盖件的冲压制造方面,引进了主要模具51套和全套图纸。
最初的产品设计完全依靠这些引进图纸资料,而工艺装备(夹具,模具等)从一开始就面临自主开发,可以说周亚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提高零部件的国产化率。
在一边消化吸收引进图纸的基础上,周亚和团队一起潜心研究、改进,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设计完成了2000多副模具,为底盘冲压件100%国产化打下了基础。
1985年,工厂自己制造大梁、车架,国产化率达22%;1986年,国产化率提高到50%以上。
海外研修,“走出去,引进来”
当时的科研开发基本停留在吸收日本铃木的技术并进行国产化的水平上,而产品设计技术一直都是铃木的“卡脖子”技术。
为了突破这种困境,提高自主研发能力,长安厂开始选派有潜质的人员到国外进行研修。1989年,经过努力,周亚争取到了第一批生产管理技术的海外研修机会。
从1989年起,周亚多次参加海外研修,系统学习生产管理技术、模具CAD/CAM、“2mm”工程、先进车体质量控制技术等课程。周亚深刻感受到:“在专业技术及个人能力上,我们并不比国外工程师差,差距在于工业基础及整体技术积累。”
“越是被卡脖子,越是要学习,要突破。以引进技术为样板,通过消化、吸收达到再创造的目的,最终形成自己的标准,开发自己的产品。”
从“2mm”出发,走出“卡脖子”困境
几次研修,让周亚收获最大的是“2mm工程”——汽车车体质量控制先进制造技术。造车之初,只求国产化的汽车基本达到原型产品技术条件,但随着顾客日益挑剔的心态以及对品质的追求,对车身制造精度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也充分体现出一个制造企业的工艺水平。
得益于国家经贸委专项资金计划的支持,长安取得了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吴贤铭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的机会。
1997年10月,长安、中国社科院、密西根大学共同签署了2mm工程合作研究协议。1998年,明确项目目标:SC6350车型从60%引进状态到最终国产化的过程中车体尺寸误差不低于引进定型时的质量标准。
1999年至2000年为项目攻坚期间,长安和美国密西根大学吴贤铭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互派工程师学习,主研教授史建军现场指导,参与长安汽车自主研发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培养工作。
经过不懈努力,应用2mm工程系统理论方法,周亚他们攻克了零部件国产化质量稳定性、物流盛具、运输及工位转运质量控制、夹具及检测支架的不稳定性等多道难关。
2001年,国家经贸委组织对项目进行验收:SC6350车体尺寸精度优于指标,车体制造精度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压缩工序,知识经验创造价值
随着长安汽车研发的不断深入,汽车生产工艺也不断成熟。激光拼焊工艺,能获得比常规焊接方法所焊接头更优良的性能,但是对模具本身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C281项目中,公司首次采用两侧激光拼焊工艺,要求零件的极差必须保证在0.5mm范围内。为保证精度,技术工程师们提出采用传统的5工序。
周亚谈论道:“通过外部对标学习,结合目前的工艺水平进行分析,我认为我们是可以实现4序开发的。我向团队成员提出4序开发的建议后,大家表示难度很大、缺乏信心。由于工艺的变更,部分零件也需要进行设计变更,这也增加了沟通成本。”
对此,周亚坚信只要突破这个工艺瓶颈,一定能向更高制造水平冲刺。周亚和团队成员一起开展了多次研讨,等技术方案、具体实施路径逐步清晰后,大家的信心增强了,再到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最终确定了C281整车覆盖件4序开发的方案。通过实际验证,完全达成技术指标要求。
从C281项目开始实现了整车覆盖件模具4序及以下开发,应用工序压缩技术的模具工装全生命周期工艺,节约模具开发成本2000万以上。
专业引领,传承宝贵知识经验
2006年之后的十五年,长安经历了第二次创业和第三次创业,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进入了“全球协同、开放共享”的全球研发时代。而周亚在这期间,也从产品、效益、项目的“战场”转战到了知识沉淀、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
周亚认为,青年技术人员在“干中学”“学中干”是最容易提升能力的。于是,基于重点、难点业务,建立了“周三技术周例会”机制,在这个会上,周亚把自己多年来在项目中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分享。
部分青年工程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错,但是在知识的应用方面还需要锻炼。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用数据说话的严谨性、系统性的思维、对新工艺新技术的理解,是周亚认为最需要具备的三大关键能力。
线下的课程覆盖面有限,为了更好地传道授业,周亚开发了《浅谈尺寸工程》、《项目管理十问》和《“2mm”工程》等线上课程,利用学习平台,让知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回顾这些年的经历,我深深地感受到,自主研发,既要有产权,更要有知识,没有知识的产权是不值钱的。而长安自主研发道路的经验,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周亚发出深深的感概。
2020年,周亚联系了研发各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和参与重点项目的资深工程师,组织大家共同编写了图书《中国汽车自主研发技术与管理实践丛书》首期四卷。这本书涵盖了长安汽车各专业设计、开发、集成验证等领域丰富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最终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024年1月底,周亚正式退休。他做过模具设计和工艺技术研究、担任过项目总监、推动了车体质量控制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见证了长安从最初的“边看边干”模式到建立起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
周亚讲述道:“有人说我实干、低调,我觉得其实是多年从事技术工作养成的习惯,作为一名长安老兵,我在技术创新这个战场上,初心不变。如果问我这四十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想那就是:坚定不移走自主研发之路的决心。长安汽车经过了四十年的技术探索与沉淀,可以说在国内汽车自主研发方面首屈一指,但汽车技术日新月异,公司也处于第三次创业的关键阶段,我希望技术工程师们更注重细节,求精务实,把每一个项目做好,交付好每一个产品,期待公司在未来的征程上,海纳百川,长安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