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员党性教育,庆祝祖国70周年华诞,增进会员交流和同行友谊,按照上级党委工作部署,重庆市模具工业协会党支部于日前举办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支部党员和部分会员单位负责人,集体参观重庆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和816地下核工程,重温祖国发展历程,感受祖国建设成就,学习了解党的历史,爱党、拥党、护党,进一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是日清晨一大早,参加活动的各路人马早早来到协会驻地,集合出发。毛琼会长亲自带队,再次向大家阐述了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对行程和注意事项作了大致介绍,大家热情地交流沟通,一路欢声笑语。
主题教育活动首先来到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题刻矗立在重庆涪陵区长江江中心的砂岩天然石梁上,是世界上已知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水文题刻,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白鹤梁题刻中有一尾标注最早的枯水题刻的石鱼,它的眼睛正好是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比1865年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尺的水位观测记录,要早1100多年,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之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世界水文资料宝库”。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在白鹤梁上题刻,使其成为集文学、书法、绘画、石刻艺术为一体的“水下碑林”,梁上汇集的300多名文人墨客以8种书体留下的3万余字的题刻,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价值,其中尤以宋代大文豪、书法家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最为著名。白鹤梁题刻在科学、历史和艺术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瑰宝”。
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白鹤梁题刻将永沉江底。为了让后人能观赏这一文物,国家投入巨资建设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博物馆建在水下40米长江江心处,就是在白鹤梁原址上修建一个保护壳体,环境极为特殊。博物馆采用中国科学院葛修润院士“无压容器”总体方案,为了建好白鹤梁保护工程,七十多岁高龄的葛修润院士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先后专程到涪陵白鹤梁20余次,全程亲自参与或给予具体明确指导,确保了工程的万无一失。整个保护工程,由“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游客可至水下通过舷窗直接看到石梁上的题刻,十分清楚。
大家无不惊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为祖国悠久灿烂的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无不惊叹祖国取得的科技建设成就,对老一辈科学家的严谨治学精神充满敬仰。
第二站来到涪陵白涛镇816地下核工程旧址。
“816地下核工程”是1966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修建,我国三线建设这段不能被磨灭历史的重要代表性工程。该工程是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中国第一台原子能发电厂,中国唯一解密核反应堆,名列“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816地下核工厂是“世界第一人工洞体”,占地面积10.4万平方米,投入6万多人力,打洞耗时8年、安装设备用了9年。为修建该工程,整座大山被挖空,洞厅共9层高达79.6米,总长24公里。洞体施工挖出的石方量有151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山体周围共有大小19个洞口,根据不同规划,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应有尽有;里面共有大小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条。它有着当时最为先进的核技术,建筑、给排水、通风、运输等各方面设计都处于领先水平,是当时军工技术的巅峰之作,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更为可贵的是,在1967—1984年间,六万多名建设者怀揣着建设祖国的崇高理想,从祖国四面八方云集于深山峡谷,进行一场鲜为人知但规模宏大的工程建设,他们风餐露宿、肩扛手挑,用艰辛、血汗、青春和生命,建起了这一震撼世界的宏伟地下工程。据讲解员介绍,在816地下核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前后总计牺牲了76名解放军指战员,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仅有17岁,从此长眠在这青山大川中。从工程开建到停建的18年间,不仅有数万军民为洞体建设奉献了青春,还有上万名816厂的职工家属为核工业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共同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中国国防建设的时代凯歌。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前辈们怀着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壮志豪情,自力更生、艰苦卓绝,付出了血汗努力、生命代价。大家的内心都受到深深地震撼,对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深感敬佩,为生在这样的国度深感自豪,纷纷表示应加倍珍惜当下幸福生活,学习他们的奋斗精神,努力工作,建设国家,回报社会。
对标前贤,或许在我们的企业经营中会遭遇到一些所谓的困难和挫折,其实都不过是发展过程中的小问题,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敢于创新,科学实干,都能够战胜困难,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70年风雨兼程,70年关山飞度,70年惊鸿一瞥,共祝祖国万岁,行业长青。
主题教育活动在人心振奋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