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黄乔
5月19日,位于两江新区的睿蓝汽车总装厂,机器声轰鸣。睿蓝汽车今年1月注册成立,由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指定子公司和力帆科技共同出资组建。而前不久,20多辆试装新车型就在这里下线。
“每个月的汽车销售量都在增加,工人们工资跟着涨,大家的工作热情都很高!”47岁的总装厂员工赵兴泽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工人们的干劲来自力帆科技的一季报——公司主营收入12.49亿元,同比上升48.74%;归母净利润5084.9万元,同比上升220.54%;扣非净利润4262.48万元,同比上升187.83%。
从破产重整,到如今扭亏为盈,力帆经历了哪些波折和困难?法治化、市场化原则对推动该企业涅槃重生,起到了哪些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带来了哪些思考和价值?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重庆破产法庭、两江新区、力帆科技企业负责人及部分员工,回顾了力帆司法重整全过程。
绝境求变——司法重整并引入战略投资人
力帆股份成立于1997年,201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中国首家在A股上市的民营乘用车企业。力帆股份及其十家全资子公司已形成了主营汽车、摩托车及发动机产销的跨国性企业集团,曾十度入选中国企业500强,连续多年出口额位居重庆市第一。
然而,因汽车、摩托车行业深度转型,同时受战略投资亏损、内部管理不善等综合因素影响,自2017年起企业逐渐陷入经营和债务危机,巨额金融债务违约,主要资产被抵押、质押,主营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力帆股份及十家全资子公司均已资不抵债。
“用死气沉沉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吧。”提起力帆前两年的状况,力帆科技董事钟弦叹了一口气说,当时,力帆股份面临巨额债务,随着汽车主业的停滞,摩托车通机板块“独木难支”,导致力帆股份现金流紧张,逐步陷入“高息融资、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
“不仅如此,力帆股份内部管理混乱,管理人员冗杂,权责不清,审批流程冗长,执行缓慢。”钟弦坦言,力帆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涉及6000余人的就业,产业链上下游千余家企业,积累了1200多件司法案件。
“前几年,企业一直处于半停产状态,我们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培训、做清洁。”赵兴泽扎根力帆已超12年,他回忆说,听到力帆要破产的消息,看着半停产状态的车间,不少年轻人选择另谋出路,原本五六百人的总装厂,最后留下的不到百人。
“这不仅事关6000多名员工就业,还可能引发产业链供应链企业次生风险和金融机构外溢金融风险。”两江新区“满江红”项目工作专班负责人、两江产业集团总经理朱军介绍,为推动破产边缘的力帆绝处逢生,市委、市政府立即成立由市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的“市推进力帆控股公司重组工作专班”,两江新区抽调投资、法律、财税、产业等领域20名骨干,组建“满江红”项目工作专班专职攻坚,以市区两级统筹架构,全面推进力帆脱困转型工作。
“力帆系企业体系庞大,涉及上市、金融、海外等多类主体,通过何种方式进行重整,成为首要问题。”朱军回忆说,工作专班通过对力帆股份资产、负债全面分析研判,找到了“病因”——汽车主业停滞,外部输血和单纯债务重组已于事无补。
经过反复论证、比较协议重组与司法重整可行性,最终,重组工作专班决定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拟通过司法重整并引入战略投资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以彻底解决力帆股份的问题。
产业重组——曲折的“引战”之路
两江新区和中介机构经过调查发现,力帆引入战略投资人的难度超乎想象。两江新区“满江红”项目工作专班先后密集对接了十余家国内大型车企。但当时国内汽车产业正处在行业低谷,多家机构明确表示无意、也无力参与力帆项目。
力帆的“引战”之路陷入僵局。通过深入调研,重庆市委、市政府明确以当年逆势增长的自主品牌车企吉利为重点引进目标。
“2019年9月下旬,我们先后六次与吉利集团进行反复磋商:一方面邀请吉利集团高层赴渝考察,与市领导、力帆实控人、债权人代表面对面沟通,实地调研力帆,了解企业真实情况;市领导更是多次到杭州真诚‘引战’,充分表达了重庆市支持力帆转型重整的信心和决心。”朱军介绍,最终,双方达成了切实可行的破产重整及“引战”方案。当年12月27日,两江新区与战略投资人吉利科技成功签署“引战”协议。
困境破局——102天完成司法重整
战略投资人的加入,增强了债权人的信心,力帆开始进入司法重整阶段。事实上,力帆系企业重整过程曲折复杂,遇到大量无先例难题,在创新破解中开创了多项“首次”,如司法实践中首次综合运用现有全部破产重整模式等。
“力帆股份及其十家全资子公司涉及的债务人企业主体众多,重整案审理过程中面临较多难题。”重庆破产法庭庭长吴洪介绍。
但是,从进入司法重整到最终危机解除,只用了102天,这个时间较类似案例用时缩短了60%以上。
“我们协调推进,创造性提出统筹利用上市公司出资人让渡的转增股票,用于引入战略投资人和整体清偿上市公司及十家子公司债务,综合化解企业集团风险。”吴洪说。他介绍,为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重庆市创新采用“财务投资人+产业投资人”模式。
两江新区国有战略投资平台两江基金公司与全国民营汽车龙头企业吉利集团以联合体形式参与重整,财务投资人引入资金,产业投资人导入新业务、新技术,共同打造换电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推动企业重生的双重“驱动力”。
“通过国有平台公司和民营企业共同牵头设立投资基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企业重整,为企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实现了对企业的拯救。”吴洪说,此外,充分运用企业破产处置“府院”联动机制,建立跨条线、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体系,统筹协调重整各项事宜,高效推动重整工作一体化推进,通过司法重整助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涅槃新生——破产、退市危机终解除
重整计划草案出炉后,剩下的便是如何让大多数债权人同意这一方案。
“记忆特别深刻的是,在重整计划草案表决前,为确保多达22个独立表决程序全部通过,我们决定从债权金额、债权人数两个关键维度入手。”两江新区司法局局长邓凌说,一方面,筛选出87家合计金额权重超80%的重点债权人,分类别、分层次拟定一对一沟通方案,奔赴全国各地逐一上门拜访或视频沟通;另一方面,针对其余2600家小额或经营性债权人,则按每日600余家的节奏,开展地毯式沟通解释,最终争取到债权人高票表决通过,不仅避免了司法强制裁定批准,更为后续债权人配合重整计划执行创造了良好条件。
最终,力帆系上市、非上市两个板块12个重整方案,共计22个表决程序均获高票通过,平均通过率92.14%,其中出资人组表决通过率100%。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破产法庭于2020年8月正式裁定受理力帆系企业重整。力帆股份要在2020年年底前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并基本执行完毕,才能避免退市风险,对重整时间要求很高。“因此,我们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重庆破产法庭采用法定期限顺排与完成任务时间倒排相结合的方式,对重要时间节点作出具体安排,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吴洪说。
2020年11月30日,重庆破产法庭分别裁定批准力帆股份及其十家全资子公司重整计划。随即,力帆系企业开展了一揽子法治化、市场化司法重整工作。
2021年2月8日,重庆破产法庭裁定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并终结重整程序,较重整计划中约定6个月执行期提前了110天,避免了上市公司退市风险。
同年4月26日,力帆股份“摘星去帽”,并更名为力帆科技。
至此,力帆系企业的破产、退市危机终于解除。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非常认可此次力帆的司法重整。他说:“重庆营商环境好,投资环境好。力帆本身就是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在行业里边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所以无论从它的品牌价值,还是它多年来所形成的基础,我们认为力帆是值得重整的。”
重焕生机——维护各方利益实现多赢共赢
拆掉“炸弹”引来“金蛋”。经过司法重整,力帆的基本面发生了彻底改变,治理体系全面重构——重庆满江红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公司29.99%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重庆江河汇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公司20%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
“我们从力帆重整这个点,扩展到与吉利形成全面战略合作这个面,通过共同努力,促成吉利将重庆作为西部战略布局的重要支点。”朱军介绍。一是促进极星高端新能源基地落户两江新区,该项目总投资70亿元,生产的单车价格预计达60万元以上,将是重庆生产单车价格最高的乘用车;二是引进吉利工业互联网总部——广域铭岛。该公司已入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项目;三是引进丹麦盛宝金融科技总部,这是吉利控股在丹麦收购的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将盛宝银行先进的算法、模型、基础架构等核心技术引入国内。
“下一步,我们还将有计划推动‘幸福千万家’等项目落地工作,形成吉利控股集团的一个新生态集聚区。”朱军表示。
“吉利作为新的产业投资人,除在力帆科技注入资金外,同时也注入其他主要的发展要素。”钟弦介绍,力帆科技改组产生了新一届董事会,由吉利科技集团CEO徐志豪任董事长,日常经营由吉利科技主导,并迅速导入吉利首款换电新车型——枫叶80V。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该车型已累计生产5400余台。同时,还完成了整车生产线15项技术的升级改造,导入了吉利科技集团先进的质量控制体系、产品开发流程,恢复了整车生产能力,企业重焕生机。
在经营管理方面,力帆科技将业务重新划分为汽车板块、摩通板块,各产业板块整体协同管理,资金资源匹配到位。并且,企业组织架构进行调整优化,定岗定编实现扁平化管理,优化人岗配置,稳定了员工队伍。“最重要的是,基于这些变化,力帆科技整体氛围不再死气沉沉,而是生气勃勃,积极向上。”钟弦说。
数据显示,司法重整后的力帆,债务得以解决,职工债权全部清偿,债权人权益得到保障;化解了千余家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的次生风险,70余家金融机构的外溢风险;稳定了5700余名在岗员工就业,维护了各方利益,实现了多赢共赢。
在一线员工赵兴泽和同事们眼里,每天都有活儿干,工资渐涨,补贴增加,就代表着企业活过来了,有希望了!“前几年,我们一个月在流水线上班的时间不超过10天。”赵兴泽说,最近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加班,就是为了让试装完成的新车型尽快量产上市。“作为老员工,见证过力帆的辉煌与低谷,我希望未来能见证力帆再创辉煌!”赵兴泽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阳光针对力帆破产重整发表了相关观点:当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出现的新情况,如何防范金融风险,扶持企业发展,推动破产重整,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地方政府和司法部门一直思考的问题。力帆股份司法重整案,是国内首家汽摩行业上市公司司法重整案。它的成功重整,正是重庆形成的一套大型企业脱困转型“方法论”。一方面,为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发生,通过处置重整非必要资产、留债分期清偿、转增股票抵债等方式综合化解力帆系企业金融债务危机,有效实现了区域性金融风险“软着陆”。同时,按照“六稳”“六保”的目标要求,重整程序有效安置了原企业的职工,维持上下游产业链千余家企业生产经营,避免了一系列社会风险的发生,从而实现了债权人、债务人、出资人等各方利益最大化,达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可推广的样本。另一方面,汽车制造业是重庆支柱产业之一,现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司法重整,全面化解了力帆股份及其十家全资子公司的经营和债务危机,全面实现了扭亏为盈。同时,通过司法重整引入具有行业领军地位的产业投资人,构建智能换电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为助力重庆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