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关键之年,今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重点要“强化一个理念、推进双链耦合、提升五项能力”。
主要目标
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工业投资增长7%左右;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0%左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0家。
强化“一个理念”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新引擎;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新标杆;打造创新要素聚集新高地。
推进“双链耦合”
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一)实施研究院矩阵体系工程
在市级层面建设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推动各区县(高新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分院;支持龙头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专业技术研究院;支持现有企业级研究院升级成为国家级、市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二)实施工业设计能力提升工程
1、分行业、分领域建设一批市级工业设计研究院,打通创意设计到产品、商品的最后“一公里”;
2、实施“专精特新”领域设计能力提升计划,新培育市级工业设计中心30家以上;推动设计服务方式创新,建立市场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
3、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设计服务平台,实现设计资源的全面对接和精准匹配;
4、分行业组建一批设计创新产业联盟,加快重庆设计公园、重庆工业设计产业城等设计生态家园建设。
(三)实施先进制造业培育工程
1、汽车产业
出台加速构建完善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行动计划,加快长安、金康、吉利、理想等高端新能源整车项目建设生产,实施软件架构汽车研发战略,推进长安汽车软件园等项目建设,高水平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和国家电动汽车换电模式示范城市,积极创建国家氢燃料汽车示范城市群。
2、电子产业
推进华润晶圆制造及先进封装、四联传感器MEMS制造等项目建设,加快康佳MicroLED关键技术研发。全力稳定惠普、宏碁、华硕、苹果、华为等品牌商超1亿台订单,积极争取OPPO、vivo、传音订单,大力推动智能门锁、激光电视、扫地机器人等新兴终端产品达产上量。
3、装备制造产业
做大做强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装备,加快三一重庆智能装备产业园等投产上量。
4、医药产业
落实好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加快博唯生物宫颈癌疫苗、智翔金泰创新抗体药物等产业化进程,构建以重庆国际生物城为重点的“1+5+N”医药产业体系。
5、材料产业
做优先进有色合金,做强高性能合成材料及复合材料,推进中铝高端制造、宝特航研、华峰己二胺等项目建设。
6、消费品产业
升级粮油食品等优势消费品产业集群,培育个护美妆、渝派服装、巴渝美食工业化等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
(四)实施制造业强链创新工程
积极引进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创新领域“前沿先锋”、高成长性初创企业以及知名平台型企业。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在渝建立开放实验室、科技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等;搭建新场景新产品定期发布平台,建立场景机会清单落地机制;实施“抓项目稳投资”专项行动,统筹调度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新投(达)产项目新增产值1300亿元以上。
二、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一)构建科技成果“育种”体系
围绕卫星互联网、氢能装备等领域新建设3家以上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分别提高至35%、48%左右;组建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母基金”,联动有条件的区县(高新区)按照一定比例设立“子基金”。
(二)构建专精特新“育苗”体系
依托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园区筛选科技成果项目输送到研究院;全年新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00家,加快生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乃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构建产业链群“育才”体系
在汽车、电子、装备等优势产业链中打造一批具有主导地位的“头部企业”;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链中培育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围绕星际互联网、生命科学、类脑智能、量子通信、氢能及储能等前沿领域,打造“无中生有”的高端产业集群。
提升“五项能力”
一、提升协同发展能力
(一)协同推进“六稳”“六保”
依托重庆工业经济大数据平台,密切跟踪规上工业增加值、用电、投资、税收、PPI、增速变化和新增长点情况;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用好“助企纾困17条”等政策措施,降低企业税费成本。
(二)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围绕领军企业、“双百”企业和中小企业,完善“大企业产品需求清单”和“中小企业产品供给清单”;搭建供需清单对接交流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信息联通、订单共享、产能对接、高效协作。
(三)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推动起草成渝地区消费品、生物医药等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方案,继续推动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川渝两省市签署制造业发展三方协议。合力打造一批产业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二、提升智改数转能力
(一)推进产业数字化赋能
新推动1250项智能化改造项目,新建设10个智能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新增1.5万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在汽车、装备、电子等优势领域打造10个创新示范智能工厂。新建设40个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融合示范项目,打造10个“5G+工业互联网”场景试点示范项目。
(二)推进数字产业化赋能
推动实施“一链一网一平台”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工业互联网外网建设和企业内网改造。加速重点集成电路项目建设,扩大智能穿戴、超高清视频、服务机器人等市场份额,持续完善“芯屏器核网”智能产业链条。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名园,建立全市软件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加速建设西部软件高地。
(三)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推广应用,新建一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大工业企业5G内网建设和外网改造,加大重点园区(企业)5G基站建设力度。
三、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一)推动产业低碳化
聚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编制《重庆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研究形成支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支持措施。
(二)推动生产去碳化
培育一批优质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创建一批绿色设计示范试点,遴选一批绿色设计产品,培育一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三)推动能源低碳化
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推广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提升变压器、电机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能效。
(四)推动利益共享化
会同有关部门推动碳减排工具落地,支持中小企业绿色技改,开放小微企业绿色技改专项贷等金融工具。
四、提升要素供给能力
(一)强化金融供需对接
推动商业银行量身定制“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方案;完善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基金引导机制;推动渝企金服和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扩面增效;市区联动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分担机制;搭建“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服务平台。
(二)强化人才资源供给
研究出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技能人才支撑行动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办学机制。联动人社部门实施“人才强链”工程,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靶向引育一批引领科技发展趋势、具有行业号召力的领军人才;滚动分类推进领军型、科技型、成长型、初创型四类制造业优秀企业家培育。
(三)强化创新资源供给
推动创新主体联合建立重点产业领域开放式“专利池”。通过专利技术转化运用,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四)强化能源要素供给
积极拓展三峡电、川电、疆电、藏电等外购电源通道,加强对接陕西、山西贵州、新疆等地区重点产煤企业,力争实现电煤供应2600万吨。
五、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持续巩固深化“三服务”专项行动。建立健全企业应付账款及权益维护应对机制,依法依规加大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工作力度。探索建立园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加快中小企业聚集区建设。强化行业安全管理职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