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重庆工业经济呈现有规模、有速度、有质量、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表现为:一是总体平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6万亿元,增加值增长10.7%、创近六年新高;两年平均增长8.2%,列全国第7位。二是稳中有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8.1%,占工业比重分别为28.9%、19.1%。工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7.4%,高于全国平均1.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6.2%,占工业投资比重达34.6%,提高4.7个百分点。三是稳中提质。规上工业实现利润1877.5亿元,两年平均增长28.5%,高于全国10.3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达6.92%,提高1.0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资产负债率56.3%,下降0.5个百分点。工业税收占比达28%。
具体来看: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抓好战新产业集群发展、支柱产业提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三大工程”,战新产业两年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全市5.1个百分点,呈现“增势强、质效高、贡献大”特征。
汽车产业中高端新车型持续热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21.3%;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补链成群,“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逐步完善;23个创新药进入临床试验,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长14.5%。装备、材料、消费品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8%、5.9%、8.9%。
“六个一”(意见、方案、图谱、清单、目录、机制)统揽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70家领军企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45.5%。成功举办中国工业软件大会,软件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24.6%。
中小微企业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8家。
2、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持续推进研发投入准备金制度,预计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65%,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实施规模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现“零突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4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14家,市级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77家。建成康佳光电等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9家,浪尖渝力等独立法人新型企业研发机构78家。
首次发布33条产业链关键重要技术需求清单,130纳米硅光、Micro LED等领域关键工艺研发取得重大进展。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的规模工业企业占比分别达30%和45%左右。
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工业设计特色类示范城市”(西部唯一),累计建成10个国家级和101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
探索关键基础产业集聚发展路径,传感器、信息安全等6个首批重点关键产业园有序推进。
“揭榜挂帅”推进工业基础软件攻关成效明显。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创建正式进入试点,推动重庆大学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3、数智引领态势彰显
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重庆)接入7省市、20个二级节点,累计标识解析量超30亿,接入企业节点1900余个。累计建成7万余个5G基站,实现区县重点区域全覆盖。
12个国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布局重庆。忽米网入选福布斯“2021年度中国十大工业互联网企业”。
累计建成105个智能工厂和574个数字化车间,示范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9.8%,推动10.1万户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实施453个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项目,重庆美的5G+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等7个项目入选国家试点示范项目。全国首个L4级自动驾驶示范项目率先商业化运营。“两化融合”综合发展指数达60.7,列全国第7位。
4、绿色水平稳步提高
聚焦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能耗“双控”要求,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
支持节能、节水、清洁化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41个,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7%,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达到88%。
评选能效“领跑者”4家,水效“领跑者”1家,入选国家节能装备1种、国家“能效之星”产品1种。
累计建成市级绿色工厂171家、绿色园区15个;国家绿色工厂52家、绿色园区5个、绿色设计产品48种、绿色供应链5条。
5、协同开放纵深推进
成渝“氢走廊”正式开通,量子通信网络“成渝干线”建成开通。川渝汽车、电子产业链全域配套率超过80%。
国内第二个跨省区域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功获批,首批20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揭牌共建。川渝地区水泥企业协同精准错峰生产,助推落实生态共建环境共保重点任务。
“一区两群”优势互补、差异发展。主城都市区产业极核优势持续巩固,增加值占比近90%;“两群”以资源为依托构建区域特色产业体系,“万开云”联动发展活力显现。工业实际利用外资52.6亿美元,占全市比重49.3%。
聚焦工业互联网主题,成功举办中国一上合数字经济产业论坛和2021智博会,扩大了国际影响力、提升了行业引领性、增强了品牌美誉度。
6、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创新构建智慧化管理平台和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三服务”专项行动成为服务发展“金字招牌”。
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试点助力中小企业发展被国务院通报表扬,企业融资利率最低至3.65%。
实施“一链一策、一企一策”,组合政策纾困解难。累计帮助企业减负超600亿元,清偿账款1.05亿元。
对标世行标准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许可事项“全程网办”占比达100%,平均承诺时限压缩74.2%,企业线上办电率达99.7%。
统筹调度电力、电煤、燃气等要素,妥善有效应对能源短缺“大考”,超计划增供电煤730万吨,年末存煤352.9万吨、可供顶峰出力35天。
|